兩天前就會拉警報
虱目魚可能會暴斃?
虱目魚暴斃,它兩天前就知道!
魚苗到餐桌的「生產者革命」也是AI進行式
當其他魚塭的虱目魚以低於成本價被賤賣時,
黃國良養出的虱目魚榮獲國內水產界最大獎項海宴獎,
及台灣首間輸歐盟養殖場認證的肯定;
採訪前一天,Discovery才剛結束,
長達兩年時間蹲點拍攝他投入無毒養殖的紀錄片。
站在三公頃大小的魚塭邊,邊拿著手機,
螢幕中顯現出魚塭水質中溫度、含氧量數字曲線變化,
邊向我們解釋,
原本能養出90,000隻虱目魚的池子,僅放苗6,000條,
但售出價格是別人10倍以上。
黃國良引進海水養殖,讓虱目魚在自然環境中成長,
對他來說,等於是投直球正面迎戰最複雜的環境。
「海水養殖的變數,又比一般魚塭導引地下水、灌溉水,更複雜,但能減少重金屬污染,」
2018年三、四月間,準備虱目魚放苗時,
導入寬緯的AI軟硬體後,過去跑魚塭一天總要走上五、六趟,
現在一天只要去一次,「搬飼料就好,」
黃國良笑笑地說。
這不是變魔術,而是一場預防戰。
看不見的是,隱藏在魚塭中硬體裝備下的溶氧感知、酸鹼度感測
氧化還原電位感測器、和水質監測等四種數據;
看得見的是自動投放飼料的智能電箱。
不斷錯誤、不斷修正下,
目前已經能做到兩天前預警虱目魚可能暴斃的狀況。
蔡政勳透露,「讓漁民多一天時間可以處理問題,
像是發現有機物沉澱,可以提早將水換掉,
或利用益生菌分解,讓大規模災害降到最低。」
更多案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