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對退休金規畫難題 近八成員工期待「老闆多扛責」

人們勞碌一生,終極目標無非是為了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,並存下足夠的錢安養天年。

不過,根據《今周刊》與施羅德投信在六月底進行的「二○一九企業員工大調查」發現,台灣目前有近三分之二的企業員工對退休財務準備缺乏信心,認為要達到六成的所得替代率並不容易。員工工作大半輩子,卻時常焦慮自己無法安心退休。

台灣勞工退休金的資金來源,多半來自勞保、勞退以及自我儲蓄這三塊,不過勞保既有破產疑慮,現行勞退制度也有長期報酬率偏低隱憂;勞工想要享有較佳的退休生活,似乎只能靠自己理財,無怪乎大部分台灣人,對於自己退休後的財務狀況,都不大有信心。

日韓企業普遍照拂員工
台企額外退休金機制,尚不純熟

我們發現,台灣有少部分的企業,在《勞基法》規定以外,有額外提供員工退休金機制,而這些擁有額外退休金補助的企業員工,一方面對公司的滿意度提升,另一方面對於自己退休金的準備程度,信心也大幅上升。

各國的退休金制度雖然不盡相同,不過在許多先進國家中,企業提供的財務福利,往往扮演了員工退休金準備的重要角色。

例如,美國的四○一(K)制度以稅務優惠,鼓勵員工與雇主提撥薪資存成退休金,雖然各個企業並非強制提供退休金,每家公司的方案也不盡相同,但各家公司四○一(K)的方案設計,卻也成了攬才誘因之一。

根據企管顧問公司韋萊韜悅調查,台灣僅有十八%的企業在法定最低標準外,提供額外退休補充,在韓國與日本卻分別有七○與八四%。台灣韋萊韜悅首席精算師周淑媛表示,「日本有照顧員工終身的傳統,韓國勞工則是立場相對強硬,相較下,台灣企業除了《勞基法》規定的提撥以外,很少額外為員工補充退休金。這種困境,有賴於勞工意識提升,主動在面試時要求企業提供相關福利。」

其實,台灣勞工對於企業提供退休金的期望,已然在悄悄上升。

根據我們的調查,雖然超過九成的民眾,認為「自己」最有責任保障自己的退休生活,但當我們請答題者,選擇前三「有責任」保障自己退休生活的對象時,八六%的民眾選擇「政府」,七九%的民眾認為「企業」也責無旁貸,「家人」與「福利機構」僅約兩成的民眾選擇,足見社會變遷下,民眾不再遵循傳統,將養老的期望寄予家人,而是希望政府與企業也能分擔部分責任。

另一方面,高達七成五的員工坦承在決定是否要加入一間公司時,企業有無提供《勞基法》以外的退休福利是首要考量,其次才是健檢、彈性工作等福利;而在決定是否要在一間公司繼續服務時,七八%的民眾表示,退休福利會是首要考量。

然而,在我們的調查中,僅有不到三成的公司雇員,表示自家企業有提供《勞基法》以外的退休方案。員工期盼與現實情況存在著巨大落差,也難怪多數民眾對退休準備缺乏信心。

企業有提供額外退休金的三成公司雇員中,最常見的形式是員工持股,其次是團體年金險,僅約十%左右的企業有福利儲蓄定存或福利儲蓄投資。

經過交叉分析,我們發現,企業提供額外退休金與否,對員工在退休準備上的滿意度與信心度大有影響。公司有提供額外退休金的員工,有五一.四%對自己的退休準備有信心,相比之下,公司沒有額外提供退休金的員工,僅不到三成對自己的退休準備有信心。

對於公司在退休金方面安排的滿意度,任職於有提供額外退休金企業的員工,滿意度是六一.六%,比任職於沒有提供者,高出四十個百分點。

「退休三支柱」恐剩兩支
勞退自提、投資儲蓄,享受樂退

那麼,還等不到任職企業規畫額外退休金的員工,可以怎麼做?

一個方法,或許是勞退自提,調查中有三成民眾進行勞退自提,其中任職於一百人以上大公司的員工,有進行勞退自提的比率較高。高達八成的民眾認同「自動提撥」的理念,認為台灣可效仿英、美等國制度,若個人所得高於一定水準、又沒有主動退出的話,一定比率的薪資應自動提撥到退休帳戶內。

此外,積極個人理財,也是舒緩退休金焦慮的一種方法,有理財的民眾與沒有理財的民眾相比,前者對退休準備的信心程度高於後者約二十個百分點。

不過,無論有沒有進行理財,若企業有進行額外退休金補助,仍然能增強員工對退休準備的信心。因此,總體來說,若是企業有進行退休補助,員工又有自行理財,便能大幅降低對於退休金準備的焦慮,根據本刊調查,這類員工有高達五六%對自己的退休準備有信心,是所有類別中最高者。

台灣將成為人口老化嚴重的國家之一,優雅而自在的退休生活是許多人的理想,人們對於退休金規畫的重視與焦慮,只會愈來愈加重。若企業能多一些協助,一方面降低員工焦慮感,提升心理健康與生產效率,另一方面也能吸引並留住人才,企業與員工皆能得利。

關閉